2025年3月31日,一场聚焦AI赋能医疗未来的思想盛宴在我院精彩上演。活动伊始,我院副院长贾仁兵致开幕词,他深入剖析了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技术突破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商汤医疗CEO、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清源研究院院长张少霆教授带来了主题演讲——医疗多模态通专融合范式:基础模型驱动下的全场景诊疗革新。张少霆教授履历丰富,曾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计算机系终身教职,还担任过浦江实验室智慧医疗中心主任。在演讲中,他结合商汤医疗的实践经验,从通用大模型技术出发,深入到垂直专才大模型在医疗场景的落地应用,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析了AI推动医疗行业智能化转型的过程。
张教授团队成果显著。自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始,便联合全球顶尖机构发布医疗多模态基础模型群“OpenMEDLab浦医”。该模型群借助多模态联合学习与对比学习框架,极大地提升了跨模态诊断精度,其专用测评平台也已发展成为行业内的权威标准。
张教授强调,当下医疗大模型已迈入“多模态融合”的新阶段。虽然AI技术在医疗领域取得了斐然成果,但仍面临三大挑战:其一,医疗数据具有敏感性,在利用数据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平衡好数据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其二,临床验证与伦理问题不容忽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了AI在医疗中的“辅助”定位,旨在避免医疗行业对AI的过度依赖;其三,要实现资源普惠化,像DUCG系统已在山东、北京等地落地,覆盖了1500余种疾病,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帮助。
展望AI医疗的未来,张教授认为需构建“智能体平台”。这一平台能够实现多模态模型的统一管理,快速响应临床需求,集成导诊预问诊、健康管理等多个模块,优化患者就医流程。正如张教授所言:“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人文关怀的升级。”随着政策、技术与伦理体系协同发展,AI将助力实现“精准医疗”与“资源普惠”的双重目标,为全球患者带来更高效、更温暖的医疗服务。
讲座结束后,张教授与我院临床专家围绕多模态模型在病理、愈后等方面的运用展开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此次论坛为医疗行业在AI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AI医疗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文:信息中心 摄影:宣传处)